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简介
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研究所,成立于2017年11月,属于校级科研机构,依托于文学院和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,现位于本真楼B202室。
所长为石凤珍教授,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共16人,其中教授7人,副教授5人,讲师4人。有博士学位者7人。兼职教授2人。
研究所立足地方文化,以推动大同文化产业建设为出发点,深入挖掘大同地区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为大同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对策,助力大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。研究所设置三个研究方向:一是云冈石窟审美文化研究,二是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,三是大同明清边堡聚落和长城文化研究。
本研究所的研究基础较为扎实,相关成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。如凌建英“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云冈石窟审美文化研究”(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W012)、吴巧云“云冈石窟乐伎舞伎图像及北魏音乐舞蹈研究”(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YJA760042)、孙小梅“北魏平城文学研究”(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5YJA751001)、石凤珍“大同明清堡寨遗迹的生态调查和图像学研究”(山西省重点学科项目)等。
经过近四年时间的建设,研究所取得了初步的成绩。截止2021年底,研究所共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——王鹏龙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“明清宣大堡寨聚落古戏台与戏曲活动的调查研究”(18BB028)、徐建国“清宫武戏研究”(18FYS008),省部级项目9项(其中包括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),大同市项目7项。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其中石凤珍、王鹏龙、李海林等在国家权威期刊《文艺研究》发表了3篇研究明清时期大同边堡的文章,彭栓红在《世界宗教文化》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》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数篇研究云冈石窟的论文,宫文华在《文化遗产》《戏曲研究》《中华戏曲》《新闻爱好者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篇研究戏曲的论文。
出版学术专著7部,分别有宫文华《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》(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年)、《晋北道情研究》(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)、彭栓红《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)、徐建国《理想、信念与操守:山西阳高县戏曲团体调查与研究》(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)、李佳《文艺人类学视角下的民间文化研究》(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)、关秀丽《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研究》(现代出版社2019年)、杨明《山西大同文化与写作教学研究》(辽宁大学出版社2021年)。这些专门研究大同地域文化的论文和著作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其中彭栓红的著作《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》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,宫文华的著作《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》获得2020年度山西省社科联百部(篇)工程二等奖,彭栓红《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性》、王鹏龙《晋北沿边堡寨的宗教信仰与神庙戏台》两篇论文获得2018年度山西省社科联百部(篇)工程三等奖,宫文华《梆子腔的起源、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》、徐建国《从晚清<图画日报>“武旦戏”看清宫与民间戏曲的交流》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。
适应新形势新要求,研究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秉承大同大学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宗旨,不断提升战略研究水平,着力打造具有同大特色的“高端科技智库”,主动服务山西省、大同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,服务大同大学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,不断推进创新理论建设,支撑省市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